您的位置:  首页 > 财经新闻 > 正文

我国应积极推进基层联网审计

2016-04-08 10:20 次阅读

国家审计信息化建设是信息化发展的要求,也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作为国家审计信息化发展的重要途径,联网审计近年来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要实现全面推广和完善还需要付出很多努力,特别是基层审计机关在联网审计的发展过程中还将面临诸多方面的问题。

  基层联网审计面临诸多困难
  目前,基层联网审计还存在诸多困难,具体有以下几点。
  第一,地方政府支持不足,专项经费短缺。
  地方政府对联网审计工作的支持力度决定了系统工程能否部署成功、能否正常运行,在目前联网审计推进依据不够充分的情况下,其必须依靠地方政府的行政规章推动来完成。一方面,有的地方政府出于对数据的保密性或者其他原因,对部署联网审计工作表现得不够积极,甚至还有抵触情绪,不愿意接受实时监督。另一方面,联网审计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其成本涉及显性成本、隐性成本等多个方面,不仅需要硬件设备配置,还需要与联网审计相关的软件开发。因此,联网审计建设需要一定的财力保证,地方政府重视和财政的经费支持就显得尤为重要。

  第二,相关法律依据不够完善。
  联网审计是审计方式的一种创新,但在制度规定上十分有限,还没有形成全国统一的制度规定。没有强有力的法律依据,可能成为部分被审计单位对联网审计工作不予配合的理由,也是基层审计机关部署联网审计工作很难有效推进的重要原因。

  第三,工作实践操作规范欠缺。
  在准备阶段,联网审计与财务收支审计的主要不同点是要在线获取大量电子数据,业务管理系统的数据接口是否满足基层审计机关的数据提取需求,以便电子数据的正确传输,以及数据传输的技术保证,这些规范操作在国家审计准则中尚无规定。在实施阶段,因联网审计的分析数据量庞大,且很多是数据运行库和分析语句,因此,运行数据的缓存和处理过程以及结果如何编制审计取证及审计工作底稿,以规避联网审计风险等,也需要进一步的明确。在终结阶段,对阶段性的联网审计结果以何种载体进行体现,按什么程序与被审计单位交换意见以及如何落实整改等,都需要予以明确;同时,联网审计过程中大量的电子数据及数据处理过程如何备案、存储,也在国家审计准则中无具体规定。缺乏明确完善的操作规范,就可能造成基层联网审计工作操作不规范,工作效率低。

  第四,基层联网审计的技术需加强。
  被审计单位的会计核算方式有所不同,建立的数据导出口径不一致,数据库格式不尽相同,使审计软件导入被审计单位的数据出现一些困难。现有的审计软件主要功能局限于对财务数据的筛选、排列、提炼,还需要进一步发展,增加其分析功能,以更好地发现实际审计疑点。同时,部分联网审计软件是基层审计机关根据本地具体情况进行优化的,先进的经验相当有限,这就制约了基层联网审计技术的发展。

  第五,缺乏复合型审计人才。
  基层联网审计人员面临知识更新的需要。一方面,他们要有丰富的会计、财务、审计知识,要熟悉审计政策、法规和其他审计依据;另一方面,他们需要掌握计算机基 础知识和网络技术,要对被审计单位计算机软硬件系统有充分的了解。然而,很多基层审计人员仍停留在传统的审计方法和模式上,不能适应新形势的发展要求。也有些审计人员计算机技术水平比较高,但是审计相关的财务知识不够扎实。

  第六,基层联网审计存在较大审计风险。
   会计信息的无纸化使对原始数据进行非法修改和删除且不留篡改痕迹成为可能,这样就无法保护数据的完整性和真实性,也给基层审计监督带来了风险。

  一些基层单位在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审计时,不能做到严格遵守审计信息保密规定,使得联网审计运行信息被截获或泄密。有的单位由于操作错误,导致审计数据丢失。也有的单位由于任意安装游戏等软件、擅自更改计算机的设置等,造成联网审计操作系统被影响。这些情况都使会计数据的安全性、完整性控制难以得到保证,从而导致审计风险增加。

  联网审计需规范操作
  为解决基层联网审计中的诸多问题,笔者提出如下建议。
  第一,统一思想认识,解决观念问题。
  在实施联网审计系统部署前,基层审计机关应制定科学、合理的部署方案,向政府领导和分管领导详细汇报实施联网审计的总体形势以及部署的必要性,让主要负责人从思想观念上接受和理解联网审计的概念及重要性,从而赢得决策者的支持,从资金、协调部署、技术配合上得到保障,为下一步更好地开展联网审计打好基础。

  第二,解决联网依据,争取行政推动。
  从根本上推动联网审计的广泛应用,必须完善开展联网审计的规范性文件,明确基层联网审计工作开展的有关事项以及财政部门和审计部门的职责,以摆脱基层联网审计工作无法可依的窘境,系统性 地推动基层联网审计工作顺利开展,以减少工作推行的阻力,促进基层联网审计有法可依、有据可行,使审计活动在法律范围内更好地发挥作用。此外,联网审计还需要协调被审计单位及相关部门的关系,进一步优化联网审计环境。

  第三,明确目标,规范操作。
  通过联网审计扩大审计的内涵,将更多的业务数据纳入审计范围,有利于疑点的排查和核实,分析数据的安全性和保障性。同时,结合财务数据与业务数据进行审计,可以对重点行业进行全面、实时的监测和趋势分析,发挥预警作用,更好地服务决策和管理。另外,科学确定联网审计的目标,直接影响到基层联网审计操作规范化的程度及具体内容。

  在操作规范方面,相关部门应在技术层面上出台建设标准或指导性意见,在总结基层联网审计探索经验的基础上出台 联网审计操作指南,明确岗位权限、审计程序、数据管理等操作要求。同时,审计程序、审计时限、公文格式等也需要进一步规范,并与审计质量控制的相关规定互相协调,以增强联网审计的可操作性。

  第四,搭建合理的联网审计软件架构。
  构建合理的软件架构工作需要在设计联网审计软件的初期启动。总结经验发现,将软件设计为基本框架固定并在后期添加新模块的软件架构的做法较为合理。

  当出台新制度、新政策时,基层审计人员可以根据出台的新规设计新的审计模块,以类似“插件”的形式添加到审计软件中,每个模块可以进行模板式的保留,在每次开展数据分析时按照审计目标、范围和重点的需要进行灵活地选取和调用。这样可以保证审计评价分析紧跟制度、政策,得出的结论较为合理,同时节约审计资源并提升了基层联网审计的时效性。

  第五,培养和引进复合型审计人才。
  基层审计机关在推进联网审计过程中,应注意采取切实措施。一方面,基层审计机关应加强对现有审计人员的培训和再教育,做出审计人员在职学习的规划,使他们在审计岗位上成为专才,在实践中成为专家。另一方面,基层审计机关还可以采用招聘政府招聘等多种人才引进方式引进一些联网审计所需的复合型人才,以适应审计事业发展的需要。

  第六,在整个审计过程中贯彻风险基础审计模式。
  在审计中,审计人员会大量运用分析方法。这些分析方法贯穿于审计的准备阶段、实施阶段和终结阶段,使审计风险理论与整个审计过程联紧密系,把整个审计实施过程转变为审计人员不断地加深对被审计单位认识的过程,以项目的审计风险为质量控制依据,将联网审计全过程所搜集到的证据、信息汇总分析,以此构成合理的审计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