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财经新闻 > 正文

消费金融遭遇困局:难形成跨区域规模效应

2013-07-25 14:49 次阅读

李林和丈夫在天津打工。最近眼见着天气越来越热,两人打算攒点钱买一台电冰箱。一台冰箱的价钱数千元,而李林的月收入为3000元,“除去房租、伙食和其他日常支出,所剩不多,要想买一台冰箱,起码得攒半年的钱。”李林说。到商场一问,却发现原来可以申请贷款买冰箱。
   最终两人挑选了一台价值2000多元的冰箱,同时向捷信消费金融公司成功申请了消费贷款,首付500元,每月还贷221元,提前用上了冰箱。
   作为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一项政策措施,不久前,国务院提出扩大消费金融公司试点。什么是消费金融?这个听起来挺专业的词汇和普通人的生活有什么关系?

   四家消费金融公司共发放39万笔贷款
   与其他信贷方式相比,消费信贷主要是针对较低收入的基层消费人群,业务涉及耐用消费品和一般用途消费,如手机通讯类产品、装修装饰类服务、婚庆婴幼类产品和服务等,贷款金额相对较低、贷款期限较短且灵活。消费信贷办理的过程也相对便捷,客户不需要到营业网点专门办理,只要在购物时现场申请,就能即时获得贷款,平均办理时间为25分钟左右。
   在成熟市场,消费金融产品是人们获得的第一款金融产品。“在欧洲,大约有40%的零售商品是通过这种信贷方式来购买的。”捷信消费金融有限公司副董事长兼总经理迈克尔·史国奇说。
   2010年,消费金融公司开始在我国试点,首批4家公司在北京、天津、上海和成都成立。3年来,试点的作用日渐显现。据银监会统计数据显示,截至目前,4家消费金融公司资产规模已经达到63亿元,共发放39万笔贷款,贷款余额88亿元,部分小额单笔贷款额度仅为4000元。
   然而,消费金融公司试点3年,还没有在消费者心中落地生根。“我国消费金融发展尚处起步阶段,扣除住房和汽车以外的消费信贷仅占贷款总量的1%左右,而美国这一比例大约为25%,需要进一步扩大新型消费金融机构范围。”上海爱建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范永进说。

   难以形成跨区域经营的规模效应
   “从整个消费金融的角度来看,其面临的主要制约包括:居民的消费信用环境还不健全,个人征信体系不完善,信用消费观念还有待提升,同时消费金融政策还缺乏系统性,法律法规不够健全。而从消费金融公司自身发展来说,一方面面临来自商业银行的激烈竞争,另一方面其产品的比较优势尚未充分体现出来,而且由于受到政策限制,难以形成跨区域经营的规模效应。”社科院金融所金融市场研究所主任杨涛说。
   消费金融业务以小额贷款为主,业务数量多、额度小、风险大、信贷风险控制成本相对较高,只有达到一定的市场规模,才能形成经营优势。但是目前我国消费金融公司处在试点阶段,在4个城市独立经营,不能跨区域开展业务,市场规模相对较小。
   “消费金融跨区经营规模的扩大不是设立很多的分支机构,而是构建一个更广阔的营销商网络。”银监会非银行金融机构监管部主任李建华表示。当前,消费金融公司与商户合作经营,例如,捷信有超过300家合作门店,包括苏宁、国美、迪信通等大型连锁企业。不过,迈克尔·史国奇说,捷信“信贷工厂”每天的业务处理能力是10万份贷款申请,但是如今每天的处理量仅为4000份,消费金融公司的规模处理优势还未完全显现出来。
   同时,融资渠道单一是另一个瓶颈。现在,消费金融公司资金来源主要是从银行拆借或是与信托合作,资金成本相对较高,导致消费者借贷费用较高。“在国际上,消费金融公司可以发行债券,或是到银行间市场去借款。”李建华说。

   试点将进一步扩大范围、增加主体
   近日,国务院发布《关于金融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指出“凭借自身优势和特点,消费金融公司在银行消费信贷业务之外起到了很好的‘拾遗补缺’的作用”,“将逐步扩大消费金融公司的试点城市范围,培育和壮大新的消费增长点。”银监会表示正在加快修订《消费金融公司试点管理办法》,将进一步扩大范围、增加主体。
   “扩大消费金融公司试点首先应该给予其更多的优惠政策支持,如财税政策、金融监管政策等;二是支持消费金融公司的产品创新,其错位发展的重点,应该集中于现有消费金融的‘短板’,如非抵押的信用消费、农村消费金融等领域,另外只有促使消费金融公司走向专业化分工,才能体现出与银行相比的优势;三是要真正适应其业务特点,从发起人、资本规模等都逐渐放宽,‘从大到小’,并且引入民间资本;四是可以考虑把消费金融公司发展与互联网金融结合起来,拓宽网络与渠道的创新。”杨涛建议,一方面从整体上改善消费金融发展的外部环境,构建多元化的消费金融提供主体与产品体系;另一方面给予消费金融公司更自由的发展和创新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