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财经新闻 > 正文

财务状况引发IT业裁员风

2008-02-15 11:59 次阅读

  关于裁员,我们每年都可以耳闻很多,毕竟,资本家需要的是利润,当利润不能达到需求的时候,唯一也是最有效的办法就是裁员了。开源节流,当源还不知道怎么开的时候,惟有节流了,毕竟这个是最便捷最妥当的。当然,有时候也是比较麻烦的,因为工人会奋起反抗。为此,国内的一家知名企业在涉外收购方面,不得不进行二次收购股权,在某种程度上为的就是对方能把原来的员工收回去,撵不走啊,裁员意味着法律纠纷,我们的企业可耗不起这时间和精力啊。当然,即使是国际知名企业,面对裁员同样要面临这样那样的问题。这不,IBM裁员消息刚出,员工就不干了,凭什么把我们裁了?我们要抗议,我们要组织全球声明,看你IBM的脸面往哪里搁?当然,在追求利润的驱使下,这脸面嘛,呵呵,该撕破的时候也是必然要撕破的。 

  IBM裁员引起抗议声一片 

  据悉,面对第一季度不佳的经营业绩,IBM不得不对其臃肿的公司架构动起了手术刀。这家世界最大的电脑公司宣布了一项全球性的重组计划,包括裁员10,000-13,000人,占其全部员工数量的4%,裁员将主要集中在欧洲。公司CEO萨姆?帕米萨诺点名法国、德国、意大利和日本分部增长缓慢的销售业绩极大地拖累了IBM的盈利。 

  今年第一季度,IBM在法国、德国、意大利和日本的销售额下降了5%。由于上述四国的销售收入大约占到IBM全球收入总额的1/4,因此公司第一季度的整体盈利水平受到了明显影响,这也是IBM决定将裁员主要定在欧洲的一个重要原因。根据IBM的计划,裁员将从第二季度开始,德国、英国、意大利和法国的业务部门将首当其冲,而咨询部门又预计将占去其中大多数的裁员名额。IBM表示,公司计划取消这些国家的部分中间管理层,取而代之的是组建若干个跨国管理团队,希望以更为扁平化的管理提高在欧洲等地区的运营效率,并增强与客户的直接联系。 

  截至2004年底,IBM在全球共有员工319,000名,其中欧洲员工占了近1/3。IBM预计此次裁员成本在13亿美元至17亿美元之间,这笔费用将计入第二季度的税前支出。计划是好的,为了裁员要动用这么大的一笔资金相信也是一般的企业所“望尘莫及”的。不过,即使这样,人们还是担心IBM此次裁员计划能否顺利实施,因为还要看欧洲当地工会组织是否放行。因为根据欧洲一些国家的法律,大公司涉及员工的决策必须要征求工会代表的意见,裁员更是要首先得到工会的同意。 

  显然,IBM的裁员势必不会是一帆风顺的,当IBM裁员计划刚刚出笼,就遭到了IBM员工联盟、国际联合会、工会及部分员工的强烈抗议。25个IBM联合会和工会签署了抗议声明。声明表示,“IBM员工联盟、贸易联合会、工会以及IBM全球员工代表一致认为,IBM高层提出的重组计划是一个错误的决定。”声明要求IBM尽快公布裁员计划具体内容,并与联合会、工会和员工代表谈判和磋商。并强调,公司应与员工共同探讨在不裁员的前提下削减成本的方法等。 

  欧洲地区IBM员工联合会还将组织一系列抗议活动,其中包括集体罢工;而美国IBM员工联盟和工人将“衣衫褴褛”,传达裁员带来的痛苦。并从美国东部时间13:00开始在全国范围内“静默”10分钟。IBM员工联盟美国本部负责人里康瑞得说,许多员工认为,“裁员是为了吸引华尔街投资者,并推进公司的股票价格。但是,这却是以牺牲员工、家庭以及IBM公司的根本利益为代价的。” 

  4月14日,IBM 2005年第一财季报告引起华尔街一片恐慌。IBM营收增幅仅3%,而净利润仅为14亿美元,远低于投资预期。为安抚股东,IBM增加了分红,并回购了50亿美元的股票。此外,为平息员工不满,公司50位高层还自降了薪金。但是,一切并未从根本上消除投资者疑虑。可以说,IBM的裁员是出于无奈,不裁员不能很好地节约成本,而且也得不到资本市场的支持,但是裁员的进展必然不会顺利,实施还需要时间来检验。各种矛盾纠集在一起,也够IBM心烦一段时间的。 

  裁员声此起彼伏 

  相比IBM,另一家全球知名的IT企业也面临着裁员的尴尬。据悉,惠普新任CEO马克-赫德(Mark Hurd)在未来两个月内将公布其整改方案。届时,惠普最多可能裁员1.5万人。纽约调研机构桑福德伯恩斯坦公司(SBC)分析师Toni Sacconaghi在一份研究笔记中称:“我们预计赫德将在未来两个月内公布其详细的改革方案,届时将涉及到裁员。尽管不会大规模裁员,但此次裁员比例仍将达到5%-10%,即7500-15000人。”这个数字同样不小。 

  惠普公司最新季度业绩报告出台,报告显示,惠普上个财政季度收益出现小幅增长。但公司新任CEO表示,“公司整体表现还有待进一步加强。”截至今年4月30日的2005年第二财政季度,惠普赢利9.66亿美元,合每股赢利33美分,比2004年第二个财政季度增长9%。公司销售额有所增长,达216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7.2%。不过受美元贬值影响,惠普调整后的实际销售额仅比去年同期上升4%。 

 
 

  惠普公司CEO马克·赫德表示,惠普季度财政状况稳定,但公司许多业务还有进一步发展的空间,有关惠普未来的发展计划不久也会公布。不过赫德调低了公司本季度的预计利润。从声明中看,这位新任CEO将对公司成本进行大幅度削减。目前,惠普公司在全球大约有15万名员工,惠普本季度计划花费1亿美元进行员工精简。他还表示,由于缩减成本的影响,公司第三财政季度收入将在200亿美元左右,可能将略低于分析人士的预估。在过去的财政季度中,惠普内部处于动荡中。特别是2月,公司前CEO费奥丽娜黯然离开更是轰动一时。与赫德的相对保守相比,费奥丽娜的行事风格激进而张扬。在惠普的新的发展时期,如何填补曾经留下的利润空挡以及重震雄风,都是需要审慎对待的,裁员在某种程度上讲也是为了使公司能够顺利摆脱困境。 

  此前,我们大致了解到目前数码相机市场的利润已经越来越稀薄了。其实,我们从数码相机的价格不断下滑也可以想到这个市场的竞争是何等的白热化。如今,在数码相机市场的一个知名企业也开始陷入了困境,而且一时还很难自拔,它就是奥林巴斯。无奈之下,这个公司也宣布,将对正在亏损的相机业务生产部门裁员4000人,相当于其雇员总数的30%。而奥林巴斯东京方面证实,裁员的4000名额大部分在中国深圳、番禺工厂。 

  奥林巴斯发布的截至3月31日的2004年度财务报表显示,公司销售额达到8135.38亿日元,比去年同期增长了28.4%,但是亏损却达 118.27亿日元,其中罪魁祸首是数码相机业务部门亏损。以至标准普尔最近调降了对日本电子产品制造商奥林巴斯(Olympus)的长期信用等级,称该公司的数码相机业务和结构调整工作拖累了它的增长。业绩的下滑注定了找一个“替罪羊”,当没有更好的决策之前,裁员说不定是一个无法选择的选择了。 

  关于裁员,公司不是你的家 

  曾记否,当初网上流传的一个帖子,《联想不是我的家》异或《公司不是我的家》,是直面联想的那次转型的裁员,一个部门被全端的“惨痛”至今让人都感到丝丝的悲凉。“领导者战略上犯的错,却要员工承担”。这就是市场,在以利润为第一驱动力的市场里,如何赢得利润,也就是赢得了尊重,当一个公司的步履不再轻盈的时候,或许也就是你在公司要“备受煎熬”的时候,毕竟,裁员对走了的和留下的都是一个“伤害”。因为你无法预知你的未来究竟是什么样?是风和日丽的一片阳春白雪,还是暴风骤雨地再一次被洗礼?市场无情,人亦无情?其实很多时候是一种无奈,一种迎合市场的无奈! 

  在竞争激烈、变化多端的环境下,企业要生存、兴盛,非不断更新、蜕变不可,这个道理,大家都心知肚明。因此,许多积极求进的企业会不断寻求方法以期再造企业,而一些管理不善的企业也会四处寻求整治的良方以求自保。在缩减开支的各种举措之中,精简人事是颇为常见的一种。有人称裁员减肥为“杀手锏”,是企业控制成本的一个最好办法。但我们也看到,裁员其实是一把双刃剑。使好了,能控制成本,使公司轻装前进,早日走出困境。但是如果使不少,也会使公司陷入又一个旋涡。因为在裁员实施之际,“组织”之中处处充斥着肃杀之气,员工人人自危,士气焉有不受影响之理?更糟的是,裁员的风声一出,有才干、技术高的人才往往会自行另寻高就,而这些人由于有技在身,通常都能够在外找到适当的工作,结果造成该走的不走,该留的不留,朽木未砍反倒裁去了良木。这正是格莱欣法则(Gresham's law,劣币驱除良币)的绝佳例证。 

  这种现象也被学者称为“毛坑症候群”(Cesspool Syndrome),它会造成企业竞争力方面的重大创伤。这个名词有两层意义:第一层意义是没本事的庸才别无选择,因此会抓着原本职位不走,这正应了一句歇后语:占着毛坑不拉屎。它的另一层意义是:正常的毛坑功能在于清除粪淤,保持水流畅通,而才庸平凡之辈在组织人才短缺之下,多会升到高位,生杀大权在握。如果企业这时认为人才不足,有意招聘新进人员,这些“不才”又怀着私心的主管唯恐被人比下去,结果会淘汰真正的人才,反而开门纳入一些不至于危及自己地位的庸才。这就有如功能不良的毛坑,粪淤阻塞了清水,造成臭味四溢。当然,在这些国际知名的企业中是否也会出现这种裁员带来的问题我们就不得而知了,或许这些企业有自己的再造功能,不至于出现类似这样那样的问题。无论如何,裁员风声鹤唳的时候,也是市场面临又一次洗礼的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