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财经新闻 > 正文

十大经济专家把脉中国经济:仍将高速增长

2007-08-06 09:12 次阅读

  2007年上半年,中国经济继续高速增长, GDP同比增长了11.5%。与此同时,CPI(消费者价格指数)同比上涨了3.2%6月份更是达到了4.4%,从数据上看,中国经济似乎已经呈现“高通胀,高增长”的过热趋势,有关经济是“过热”还是“通胀”的议论已经不绝于耳。那么,中国经济增长是否“过热”?是否会逐步步入通货膨胀?上半年来,央行采取加息、提升存款准备金、削减利息税等种种措施进行调控,这是否会给宏观经济发展“降温”?

 

  针对这一系列问题,本报记者分别采访了十大经济学专家。他们对当前的宏观经济形势进行详细解读,“把脉”中国经济。10位专家分别是: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宋国青教授、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主任张立群、中信证券首席宏观经济分析师诸建芳,银河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左晓蕾以及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殷剑峰博士、高盛中国首席经济学家梁红、雷曼中国首席经济学家孙明春、中金首席经济学家哈继铭、花旗银行中国经济学家沈明高、摩根大通中国区首席经济学家龚方雄。

 

  经济过热,还是逐步通胀?

 

  记者:如何看待今年第二季度的宏观经济数据?中国经济增长是否“过热”,是否会逐步步入通胀?导致这些数据不断创新高的深层次原因是什么?

 

  本土专家看法

 

  增长势头过快会发生过热

 

  宋国青:判断当前经济是否过热,可以参看2季度尤其是6月份的生产水平是否超过或者在多大程度上超过潜在生产能力。其实与上一轮宏观经济相比,从量级来看,现在的增长速度最多超过应有的GDP一个到两个百分点。所以当前的数据还不能用来简单判断宏观经济的热度;但从长远来看,实际生产水平的增长率正远超过了潜在生产能力的可想像的增长率;即使现在没有过热,但按目前的增长势头,过热很快就会发生。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实际负利率产生“通货膨胀加速机制”,由于目前利率涨幅赶不上CPI涨幅,导致实际负利率状态刺激货币需求,从而导致固定资产投资等其他经济指标扩张,进一步加速通货膨胀的形成。如果没有出台相应的调控措施,对加速通胀过程予以抑制,情况将更加严重。

 

  另外,目前推动物价上涨的真实动力还是货币供应问题。从更广义的货币供应量M3看,其增速已经接近20%的水平,货币供应量的增大及流动性管控的缺口是目前CPI高位运行的主要因素。

 

  应从持续发展的角度考虑

 

  左晓蕾:从数字上来看,过热与不过热要有个参照物。因此要判断上半年11.5%的增长是否过热,首先要寻找一个参照物。从短期内来看,只能拿它跟去年的数据相比。如果说去年11.1%的增长是“平稳较快”的话,那11.5%也应该是“平稳较快”。

 

  但短期内还要关注另外一些指标,“低通胀,高增长”应该是不过热的,但还要注意到通货膨胀的数据。本来我们就一直在低通胀的情况下运行,而且适度通胀也不是一件坏事,比如前半年3.2%的增长也还是反映了经济的平稳,但是六月份的4.4%就要引起注意了,因为它呈增长的态势,而且增长的态势还比较大,“高通胀,高增长”这就是过热的明显表现。

 

  从长期来看,过热还应该从一个持续发展的角度来考虑,一个是潜在增长率,而潜在增长率则跟宏观经济的均衡条件有关系。宏观经济能够平衡发展最重要的一个条件就是储蓄要等于投资。中国的投资占GDP的比例已经到了30%40%了,而储蓄也差不多是这个数字。这两个数字的接近说明了一个问题,也就是不能持续的问题。

 

  上半年增长在正常范围内

 

  殷剑峰:总的来说,上半年经济达到百分之十一点几的增长确实有些高了,但还在正常范围。目前的经济增长归根结底反映了供给方的技术进步、体制改革、产业结构调整,而需求方则反映了消费。因此当前经济增长并没有过热。

 

  具体来说,今年上半年投资增长速度与往年相比有明显回落,因此投资并不过热。而出口增长速度加快,主要是由于国家出口退税政策的调整,大多数企业都抢在71日之前出口,因此这个增长也只是临时性的。

 

  还不存在过热或通胀可能

 

  张立群:我认为不存在过热,也不存在通胀的可能。首先是因为支持经济增长的需求结构改善了,现在经济增长更多是由消费来支持的,消费需求比投资稳定性要高很多。其次,现在社会的供给也是比较好的。形成供给的一些要素条件,包括劳动力、资金、技术这些条件都是非常好的;而企业对市场投资需求的反应比过去快得多。在供给基础非常好的情况下,不可能存在价格上涨的基础。从需求结构和供给基础这两个方面来分析,既不存在过热也不存在通胀的前景。

 

  外资投行看法

 

  中国经济目前已全面绷紧

 

  梁红:经济已经“过热”了,而且将走向更“热”。相比二季度的数字,我们预测三季度的CPIGDP还要再高出12个百分点。我认为,主要原因在于货币供应量增加过快。从融资的角度来看,信贷、直接融资等都增长得非常快。货币供应量过快引起需求扩张加快,超过整体生产供应能力。尽管经济发展的“瓶颈”并未明显体现,但是中国经济目前已经全面绷紧。此外,目前的调控措施,也看不到有促使经济明显往下走的趋势。

 

  根本原因是要素价格过低

 

  哈继铭:中国经济是“过热”了,主要表现在经济高速发展对环境和资源的压力上。如果说2004年经济“过热”受到的瓶颈制约是油、煤、运的短缺,那么今天的经济增速将令中国的空气、土地、河流变得越来越难以适合人们的居住和生活。

 

  经济“过热”的根本原因是要素和资源价格过低。有些过低的要素价格短期内是难以改变的,如工资和利率过低,那是因为中国劳动力过剩和储蓄率过高。至于汇率水平,从来就没有一个人知道中国合适的汇率水平是多少。汇率灵活性需要增强以提高货币政策的有效性,但其水平的调整将取决于许多要素,包括对环境污染处罚力度的加大和资源价格的理顺。

 

  警惕经济从偏快转向过热

 

  孙明春:虽然各项指标都比较高,但我认为中国经济没有“过热”,只能说要防止“过热”。今年上半年GDP增长比较高,我认为主要是贸易顺差造成的。举例来说,中国的GDP中有大约7%是主要由净出口造成的。上半年贸易顺差同比增长85%,这就为GDP 增长率贡献约6个百分点。而剩下的5.9%主要受消费、投资等影响。

 

  经济是否“过热”,可以从比较历史上的几次“过热”中看出来。以前几次“过热”的共同特征在于,需求拉动导致供给不足,从而造成生产资料、消费品———如交通运输、电、煤、钢材等价格上涨。而今年经济增长很快,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遇到瓶颈问题。不过,虽然目前说“过热”还为时过早,但如果经济继续保持这种高增长,最终还是有可能碰到瓶颈问题的,从而出现“过热”,因此现在要警惕经济从“偏快”转向“过热”。

 

  经济增长速度仍有望持续

 

  沈明高:中国经济还没有“过热”。首先,需要判断目前的经济增长速度是否可持续。从2005年开始,外贸顺差增速超乎所有人的预期,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支柱。从传统意义上来讲,投资和出口是经济增长的两个引擎,但近来出现了向出口倾斜的趋势,并成功推动2006GDP增长跨过11%的门槛。如果外贸顺差能够在未来保持在较高的水平,那么有可能支持中国经济在今后几年保持11%以上的增长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