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署在部门预算执行审计中,发现新华社在对31个国内分社预算公示取得成效的基础上,今年,将预算公示范围扩大到全社各内设机构、各直属企事业单位和100多个驻外分社,全面改进部门预算管理方式,推行预算公示制度,从而使该社预算管理工作迈向合理、公开、透明、规范的发展轨道。
据新华社计财局负责人介绍,作为坚持公开办事制度的一种形式,预算公示是指通过网络、张贴公告等形式将该社预算数据和内容在全社范围内公示,使过程公开、透明,让全体职工享有知情权,同时也接受大家的监督。这是新华社自2001年启动一系列财务管理改革措施的重要组成部分。
新华社是国务院的直属事业单位,是我国的国家通讯社,是中国最大的新闻机构,也是世界四大通讯社之一。新华社担负着党和人民的耳目喉舌、国家通讯社、消息总汇和世界性通讯社四项职能。其机构庞大、构成复杂,既有职能部门、内设机构、事业单位和社属企业,又在31个省(区、市)和各大军区、各大军兵种派驻分社或分支机构,在100多个国家和地区设有驻外分社,财务管理任务较重。
2001年以前,在原有财务管理体制下,新华社对采编部门和国内各分社实行财务包干、自收自支的管理模式。总社各部门、国内各分社纷纷兴办公司、搞创收,全社经营实体最多时达700多家,外聘人员约3000人,上千个账号分散在各级部门和单位,财务管理中存在大量漏洞,直接影响到了新华社正确履行职责,影响到了队伍建设。
针对上述情况,从2001年起,新华社启动了以部门预算为主要内容的“一级法人、两级管理”的财务管理体制改革,涉及经营管理、预算管理、资金管理、政府采购、财务监控、分配制度等多项内容。在此基础上,2006年起,新华社将审核后的各分社预算初审数、上年度决算数通过办公信息网在全社范围内进行公示,各分社提出意见和建议后,总社对预算进行调整,并将最终预算情况进行公示。
预算公示提高了新华社预算的科学性和准确性。从2006年新华社国内分社决算情况看,预算执行情况逐年好转:2004年23个分社超支,到2006年只有2个分社超支;2002年分社申报日常预算核减率为31%,到2006年已降为6.2%;2002年分社总支出追加近千万元,到2006年已无追加预算事项。按2001年下达公用经费预算口径计算,近5年来少支出4亿多元。此外,招待费、培训费、会议费也由2002年的600多万元减少到2006年的200多万元。
预算公示还成为从源头防止腐败,促进廉政建设的重要抓手。按照规定,凡是工作需要的支出,总社都会予以充分保障,各部门、各分社不必再为筹集资金发愁,拉赞助、搞有偿新闻、甚至利用新华社牌子行骗的事件得到有效控制。2006年中纪委驻新华社纪检组向中纪委上报了“2006年没有立案”的书面材料。预算的公开、透明还使得全社职工成为“监督员”,各部门开始也对一些不符合规定的预算项目,如招待费、会议费、培训费等主动进行筛选。
几年的实践证明,预算公示促进了新华社各项事业的蓬勃发展。通过这项改革,全体职工对“预算”有了新的认识,对预算所发挥的作用有了新了解,预算公示还解决了分社之间、分社和部门之间因收入差距较大而引起的人员动荡问题,稳定了干部队伍,促进了新华社以新闻信息报道为中心的改革发展。2006年,新华社通稿和公开报道各专线的日均采用总量、依托新华网和多媒体数据库的手机短信用户、社办报刊发行总量以及全社新闻信息产品等同比都有较大增长,有效地发挥了新华社在引导国内舆论、影响世界舆论的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