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财经新闻 > 正文

审计署引狼入室值得推而广之

2006-10-13 10:09 次阅读

     据某财经媒体报道,从明年开始,国家审计署将请财政部和监察部每年定期对全国审计机关进行“审计”。该媒体对此事件还用了一个非常刺激读者神经的标题——《监督审计署:财政部和监察部的新任务》。对于这种新动向,审计系统一位知情人士10月9日对媒体透露说:“ 审计部门无人审计的局面将告结束。”

  “审计署也将接受审计”,想想看,成天审计别人,今后也要接受别人的审计,这岂不给人无限的想象和思考空间?而这一消息,恰恰又发生在25岁的审计员张洪涛死于酒席事件之后不久,更平添了几许意味深长的味道。毋庸置疑,这样“引狼入室”的新举措,有望起到防范审计部门内部的违规、违法行为,令审计利剑更加锋利的乐观效果。

  但是,“监督审计署”真的是“财政部和监察部的‘新’任务”吗?审计部门又怎么竟会出现“无人审计”的现状?此举又打破了何种“惯例”?

  这就先要说说中国的传统思维惯性。中国的百姓,素来对“包青天”寄予厚望,为什么呢?在古代,由于疆域广阔而交通不发达,朝廷的决策往往难以在各地得以迅速贯彻;而地方上的父母官即使贪赃枉法鱼肉百姓导致民怨沸腾,朝廷也难以及时准确地知晓。因此,皇上为了自家的江山社稷,便设立御史大夫、钦差大臣、巡按御史之类,司逮捕拷问不法官员之职,并授予其“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特权,从而越过一切奸佞权臣,以防“说情条子”太多而“执行难”。我们在古代戏曲里经常看到某某大员高举“尚方宝剑”、义正辞严地斥责贪官,关键时刻更能“先斩后奏”,形象地表达了老百姓对这种“正义的”绝对权力的热盼。

  但是,很明显,这样的机制设计存在一个致命的缺陷:这个手持“尚方宝剑”的“绝对权力”又由谁来监管?从历史文学作品中,通常的故事情节是,主持正义的钦差大臣往往根正苗红、疾恶如仇、道德完美,似乎完全不需要“他律”。但不管是从史实来看,还是从今天很多新闻来看,这种单靠人格魅力的“自律”是靠不住的,如果缺乏制度性的监管手段,权力就很容易成为谋取私利的工具。

  回到“审计审计署”的话题。正是基于上述传统思维惯性,才会出现审计署长期“无人审计”的不正常现状。据说,今后财政部和监察部每年都将对审计署进行检查,各省区的财政厅和监察厅每年对各地审计厅和特派员办事处进行检查;检查内容将包括审计部门每年的财政财务收支、专项经费使用以及审计工作的开展情况。且慢!审计部门的“财政财务收支、专项经费使用以及审计工作的开展情况”理应属于财政部门和监察部门的监管范围,也就是说,财政部门和监察部门“审计”审计署,本是天经地义。何以这种题中应有之义,竟成了一种“新任务”并成了一桩大新闻?

  李金华坦言:“你只有请外面的人来对你进行监督,才能够真正起到监督作用,你自己监督是起不到这个作用的。”而近年审计系统内出现的一定数量的违纪违法案例,也证实了李金华的这种认识。推而广之,“系统内自律”的失效,又何止审计部门——某种权力的行使部门,往往在自己的部门或系统内享有与这一权力相对应的豁免权。换句话说,别人必须按规矩办事,自己则进入了“自由王国”,网开一面。这既是一种制度缺陷,也是一种大家心领神会的“潜规则”。我们仔细想想,反面例子不胜枚举。

  现在的问题是,审计署已经主动“引狼入室”了, 其他权力部门还能继续保持沉默、装聋作哑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