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审议通过了《中央管理企业负责人薪酬制度改革方案》,这预示着72家央企负责人的薪酬结构将发生深刻变化。
据了解,《改革方案》将目前中央管理企业负责人薪酬结构由基本年薪和绩效年薪两部分调整为基本年薪、绩效年薪、任期激励收入三部分。这意味着不少央企负责人的薪酬将会有所下降。
同时,《改革方案》为“职务消费”戴上紧箍咒。其中首度将央企负责人履职过程中的必要花费,统一为履职待遇和业务支出两大项,“职务消费”提法被取消,管理更趋于规范化。
目前,各大媒体过度强调央企负责人的降薪幅度,但这只是《改革方案》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事实上,此次改革内容相当广泛,包括“完善制度、调整结构、加强监管、调节水平、规范待遇”五方面内容。而这背后最为核心的一个改革内容就是央企负责人的“去行政化”。
原来的央企负责人多为同时兼有公务员和央企管理者双重身份的人群。今后,央企负责人将实行“双轨制”,即央企负责人一部分是由组织上任命并选派到企业行使所有人职责的,另一部分是由董事会根据企业发展需要而从市场选任的。前者承担特殊的责任,要体现一定的激励,但不宜完全按照市场价格而取薪,其薪酬要严格规范。后者应按照市场机制确定薪酬。职业经理人和享受政府官员待遇的央企负责人的薪酬要分开管理。
“双轨制”成为此次央企薪酬改革的亮点,其背后的关键就是要使央企负责人的薪酬更加“合理”。
本来,薪酬是成本的一个构成项目,在满足股东回报的前提下,企业对薪酬的确定应该具有自主权。但央企是国家公共资源的经营者,其经营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国家实际上是将央企视为半事业单位半企业来看待的,因而有必要对其进行更严格的监管。
“双轨制”和“去行政化”正是将央企的薪酬管理逐步透明化的过程,而严格财务和会计制度将是保证实现央企负责人薪酬改革和规范管理的重要一环。
央企突出的薪酬管理问题,再次引发民众对于建立一个有效的薪酬管理体系和监管体系的关注。而财务、会计制度是防范薪酬管理问题的关键一步。这就要求按照会计准则操作对央企进行严格要求和规范,并从财务、会计制度乃至税费处理的制度设计上对薪酬管理进行规范,从技术上对薪酬管理问题进行防范。
另外,在央企行政化和市场化双规管理方式并存下,对于转移到费用项目下的央企负责人薪酬如何进行有效约束,是当下亟待解决的难题。
应该说,央企薪酬改革已经是改革深水区中的大踏步前进。
前进过程中的每一步都显得至关重要。
一方面,需要把央企负责人薪酬的财务信息披露做得更为透明。目前,薪酬披露缺乏规范要求,央企财务信息披露的外部约束不足。另外,薪酬披露的监管要求不具体,A股上市企业只需披露薪酬总额,未披露薪酬的具体组成。同时,对职务消费等隐性收入,缺乏统一的披露标准。
另一方面,需要解决的根本问题是如何确定基本年薪和绩效年薪。现在,对于央企高管薪酬管理采用的是半市场化的办法。下一步,应该既要考虑他们在企业改革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又要考虑他们所承担的责任、风险。
未来,应该明确薪酬策略,建立与经营业绩、风险和责任相匹配的差异化薪酬管理制度,让央企真正实现业绩升、薪酬升,业绩降、薪酬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