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寒料峭,国泰君安天价薪酬事件却闹得热火朝天。2月9日,国泰君安已二度出面澄清“32亿元薪酬安排”,相比于2月4日的声明,国泰君安此次澄清解释的口风明显软化,在高管薪酬不超百万等方面做出承诺。不过,澄清公告未能消除质疑之声,更有人觉得国泰君安在越辩越黑。
如此计提?
《中国会计报》记者电话连线了国泰君安新闻发言人。这位发言人表示,国泰君安公司总裁助理以上高管2008年度只发放了岗位工资,平均为57万元,其中公司董事长薪酬实发83万元,总裁实发80万元,目前已发放的只有8。6亿元。
对于外界热议的“32亿元薪酬 安排”问题,他在电话里再次作出解释,32亿元中含补提2007年6亿元及其他福利费用,32亿元并非全部在当年发放。
事情暂时告一段落。然而,美林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孙飞却认为,整个事件暴露出来的问题更值得深思。
“国泰君安证券公司从最初的澄而不清到后面不得不站出来算一算账,事件背后折射出的是金融国企薪酬制度的不透明与欠完善。”孙飞总结说。
金字塔型薪酬制度
金融类国企高管薪酬问题由来已久,在国泰君安“薪酬门”事件中表现得更加尖锐。在某券商工作的洪劳力认为,金融企业高管薪酬与员工薪酬差距过大,是引发这次事件的主要原因。
“券商普遍采用‘蚂蚁战术’,这 一点很像保险公司,就是由大量的一线员工来扩大知名度。但实际情况是一线员工平均薪水并不高,高管则获得高额收入。”洪劳力表示。
实际上,很多国企高管薪酬猛增,金融企业的高管2007年薪酬增幅更是超过200%。对此,孙飞认为,股东对薪酬应该有一个制衡。
“现在金融类企业出现天价薪酬,一定程度上是因为作为产权代表的董事会组成人员没有尽到职责或者出资人管理缺失。这不是一个道德问题,更多是一个体制性缺失的问题。”孙飞表示,问题的关键在于制度建设。
不过,这一问题目前正在得到解决。仅在国泰君安发布二度澄清公告的第二天,财政部就发布了金融国企高管的“限薪令”,明确规定金融国企负责人最高年薪为280万元。未来,此类事件发生的概率将大大降低。
除去薪酬结构问题,此次天价薪酬事件暴露出来的更加有趣的现象就是应付薪酬的利润调节问题。
应付薪酬的会计“魔术”
国泰君安一再对外回应“32亿元”预提薪酬并不一定当年发放,其实这里面有一些金融行业常见的潜规则,北京立信长江会计师事务所有限公司董事长郑锦桥就将应付薪酬比作一个“利润蓄水池”。
“应付职工薪酬也可以被视为一个利润蓄水池。”郑锦桥对《中国会计报》这样表示,“历年累积且并非一次发放,这在金融企业非常普遍。因此,单提这一项意义不大,如中信证券去年的数字更是惊人。”中信证券在2007年的应付薪酬为48。亿元,除以正式员工1396人,平均下来每人可拿347万元之多。
问题在于企业进行会计处理时 的动机。企业一般按税后利润的2%-7%计提职工薪酬,每年的计提比例并不透明。企业可在丰年多提,在年景不好时少提,并且不一次性发放。
“会计准则给企业提供了年度间调节利润的空间。虽然应付薪酬可解释为防止职工薪酬大起大落或进行长期激励,但通过它也可随年度调整利润,尤其是对于券商这类旱涝不定、靠天吃饭的行业。”郑锦桥一语点出了问题的要害。
据记者了解,一般在牛市,券商往往会计提较大额度的应付薪酬,用以未来调节利润。
“国泰君安计提如此巨款,我个人的判断是该公司预计2009年或以后业绩会出现一个比较大的增长。而从会计上看,应付薪酬是预提费用,待实际发生时才结转利润。国泰君安这么做可能是为了以后增大成本,降低利润收入,可能更是为了节税。”洪劳力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