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制度的执行可以因为良好的出发点而可松可紧,那等于告诉企业,信用也可以造假。在近日进行的科龙电器案审判中,站在被告席上的顾雏军讲述了自己如何跨越一道道监管程序,在资本市场上翻云覆雨的经历。
2001年5月,顾雏军为收购科龙电器,欲设立注册资本为12亿元的顺德区格林柯尔企业发展有限公司,但当时仅能筹集3亿元现金,工商部门不允许其年检。凭顺德区容桂街道办事处出具的协助年检函办理了工商年检,并通过顺德容桂信用社来回倒款的形式,顾雏军最终获得了顺德区工商局对顺德格林柯尔的变更登记。对此,顺德区容桂街道办事处负责人认为:“任何政府都会去扶助当地企业搞好经营,我相信容桂办事处是为了帮助他发展企业。”
顾雏军的“喊冤”不免有为自己开脱之嫌,却也反映出,科龙电器由盛而衰,并不能仅仅归咎于顾本人的操守,而是有着深刻的制度环境。本该把好资质审核的工商部门,可以在发展当地经济的名义下,随意更改行政执法的尺度,这种现象非科龙案独有。在各地招商引资过程中,不少缺乏法律依据的优惠政策虽有助企业成长之功,却从一开始就为企业日后违规操作埋下伏笔。
而身为世界四大会计师事务所之一的德勤,则让人见识了中介机构为了自身利益,将本应审慎独立的审计报告也变成混淆视听的工具。据顾雏军辩称,德勤为了规避自己在科龙案中的责任,“逼迫”顾雏军接受一笔有争议的5.13亿元销售收入,出具了保留意见的科龙电器2004年年报。结果,众多投资者因错误信息导致损失。无独有偶,在原四川明星电力股份公司原董事长周益明“空手套白狼”案中,会计师事务所的肆意造假也起到了关键作用。
行政部门的纵容和中介机构的失守表明,好的制度如果没有坚决的执行,最终也只是形同虚设。而一以贯之的执行,来自于发自内心的、对信用文化的认同。如果制度的执行可以因为良好的出发点而可松可紧,那等于告诉企业,信用也可以造假。
随着股权分置改革的深入,中国证券市场的制度建设正在走向关键时刻。在法律法规不断完善的同时,更需要认真严厉的执行。不然,还将有更多的顾雏军在监管部门的“一路绿灯”下扰乱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