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财经新闻 > 正文

上半年GDP增长9.5% 增长持平凸显新经济图景

2008-02-15 00:01 次阅读

   日前,国家统计局发布2005年第二季度经济运行报告。由于近来有关中国经济是否步入下降通道、宏观调控如何运行等问题已成为从政府到学界直至媒体的议论热点,因此本次统计数据发布显得尤为引人注目。 
    第二季度GDP同比增长9.5%,比去年同期水平下降0.2%,与去年全年增幅持平,比今年第一季度增长水平则略高0.1%。上半年增幅俨然超出此前主流预期,但考虑到第二季度单季增速为9.5%,去年第二季度曾因宏观调控政策密集出台而导致基数明显降低,因此剔除以上“虚增”因素后,单季增长的可比增幅应较9%高出有限,即上半年实际可比增幅可能在9.2%或9.3%附近。以总量视之,当前宏观经济运行平稳,既未出现明显加速膨胀的苗头,而“衰退降临”一说显然也难以成立。 

    从经济结构方面来看,呈现一些新的特点。上半年固定投资同比增长25.4%,比去年上半年高位水平回落3.2%,比去年全年水平下降0.4%,但比今年第一季度增幅则明显提高2.6%,由于固定资产投资价格增幅已由去年年中的6.8%下行至去年年底的5.8%,并在今年3月底及6月底加速下滑至1.8%和1.7%,因此,按剔除物价因素的实际投资增速来比较,今年6月底实际投资增速已超出去年同期及去年全年各1.9%和3.5%。此外,上半年全社会消费零售总额实际增长12%,比去年同期及去年全年均上升1.8%,与今年第一季度则基本持平。上半年实现贸易顺差396亿美元,而去年同期为逆差68亿美元,今年前6个月贸易顺差的多增价值量超出GDP总量的4%。以上结构分析表明与去年同期比较,目前投资、消费及净出口均出现攀升势头,其中投资反弹则为今年一季度以来出现的新迹象。 

    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是,既然实际投资、实际消费及净出口等三大总需求成分处于同步攀升状态,为何真实GDP增长却比去年同期略低?在不存在明显低估的前提下,一个合理的解释是总需求的其余统计项正在发生明显减缩。从核算关系来看,GDP统计中须剔除固定资产投资中的土地购置支出,同时须加入固定资产投资之外的存货投资、社会零售品之外的服务消费以及国际收支经常项目下的跨境服务等价值增量。由于去年以来收紧“地根”,使土地购置支出趋于减少,因此,其抵扣影响只会使固定投资在今年GDP中的贡献率进一步提高,而国内服务消费及跨境服务交易则常年相对稳定,因此总需求与三大需求成分之间的增长落差可主要解释为存货投资的减增。一条额外的线索是工业企业产成品占用资金的增速在去年上半年提高了近8%,而在今年前5个月则下降超出5%,结合今年净出口逆转为巨额顺差的事实,实际上总需求层面正在上演一幕净出口超速增长并不断消化国内库存的好戏。 

    另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是,固定资产投资总量与房地产开发投资子项之间开始出现增速背离。上半年全社会固定投资增速开始反弹,而房地产开发投资增幅自年初以来持续下行,今年二季度末全社会固定投资增幅高出房地产开发投资增幅达1.9%,这也是去年第一季度以来,全社会投资增幅首度高出房地产投资增幅,这一方面反映今年以来房地产定向调控的效力正不断发挥,另一方面更反映出目前固定投资中的主要增长领域为生产投资,生产投资的加速势头可能更领先于总投资的反弹趋势。 

    综合以上分析,在总量增长基本持平的背后,实际上已看到一幅与去年大有不同的新鲜图景:投资、消费与净出口实际增速发生同步上升,其中大量出口顺差以加速消化库存的方式导致存货投资总体减增,并平抑了总需求的过快增长,而在库存逐步出清过程中,产能扩充需求重新抬头,生产性投资增速反超房地产开发并成为固定投资领域的领涨因素。外需强劲扩张、存货逐步出清、产能跟进扩充,难道这就是经济衰退的开始?我们认为一切还断言得太早。 

    我们认为,最新宏观数据实际上表明,在外需拉动的源头之下,我国经济增长仍处于景气上行周期。当然,这种景气的危险在于它更多依赖外需,但它的机会也在于只要外需仍有足够支撑,那么目前库存耗减与产能扩充之间的内在平衡,实际上意味着“过剩”难以陡然降临。外需还能走多久?这其实已不单是中国经济面临的问题,我们或许只有在更宏大的政治经济体系内来求解“世界衰退”以及“中国过剩”的复合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