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财经新闻 > 正文

财政部:预算事实上是不完整的

2008-02-15 00:00 次阅读

  一石击破千层浪。

  几天前,李金华受国务院委托,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报告了2004年中央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审计情况。

  “问题令人震惊,一些问题之大,令人难以置信。”王佐书委员接受新华社采访时说。

  审计署审计结果表明,中央直属38个部门存在预算编制不真实,财政资金违规挪用等问题。涉及部门之多,行业之广,绝非个案。

  问题的背后是,公共财产的严重流失,这再次引起了公众的关注。流失的公共财产有的转移到了部门的“小金库”,有的被直接纳入个人腰包,由此导致了腐败问题丛生。

  多年来,中国一直在推行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和投资体制改革,并取得了显著成效,但路途尚且遥远,公共财产流失问题远未根除。就此,《21世纪经济报道》专访了财政部科研所副所长刘尚希教授(《厘清公共财政收入》的主笔人之一)。

  预算外资金改革:说不清的痛

  《21世纪》:关于预算外资金和小金库的问题,一直比较严重,您能具体解释一下原因吗?

  刘尚希:我们以前教训很深刻!在上世纪80年代,财政支出压力非常大,在这种情况下,就把财政的分配权交给了各级政府的各个部门,让他们自己想办法解决经费不足的问题。各个部门在这个过程中开始尝到甜头,后来一发不可收拾,以致各个部门都巧立名目去创收,结果预算外资金越来越膨胀。等到政府都意识到这个问题时,各个部门的预算已经膨胀起来了。

  另外靠预算外资金的机构人员都出来了,再把预算外资金全部纳入预算内进行管理,遇到的压力非常大。

  1986年,国务院发布了一个《关于加强预算外资金管理的通知》,承认三权不变:即所有权、使用权和支配权都归部门所有,但事实证明效果并不明显,预算外资金反而膨胀得更快了。

  到了1996年,国务院又下发一个《关于加强预算外资金管理的决定》。预算外资金是造成腐败的根源之一,政府部门意识到预算外资金管理不力,腐败的经济根源就切断不了。所以把“三权不变”规定取消了,明确都是财政资金,必须逐步纳入预算管理。但是这个过程非常缓慢,阻力太大,有些地方甚至采取了你不交票子交帽子的做法,把政府的税和费统起来了,在这方面我们付出的代价很大。

  一个国家要建立公共财政、依法治国,依法治国就要依法理财,依法理财就要靠一个完整的预算。真正的公共财政建成后是什么样子呢?我认为,政府的行为应完全受到预算的约束,预算真正成为一个法律文件。 

  《21世纪》:这一问题的解决该从哪个地方着手更好一些呢?

  刘尚希:要对公共产权的收入逐渐规范,最近中纪委提出了一个“教育、制度、监督”三结合的一个反腐败的纲要,要求对部门的收费要实行收支两条线,不许做支;国库集中收付,并要实行完整的部门预算。

  《21世纪》:推行部门预算的成效如何呢?

  刘尚希:财政部施行部门预算,建立支出预算和项目预算,对每个项目进行评估以后按轻重缓急安排预算。这样做,相关的部门失去了审批权,因此推行部门预算首先就遇到了阻力。

  长远来看,我们建立公共财政,依法治国,首先体现在依法理财方面。如果这些东西不推进,只图眼前利益,得过且过,那么未来面临问题会更大。现在税收规模越来越大,好像财政日子很好过,但实际上很多问题都是被社会所忽视了。

  目前部门预算已经慢慢得到认可了,走上了正轨,大量的收费项目正逐步地取消。一些新闻媒体对此也有所报道。

  追缴国有资产收益

  《21世纪》:您曾提到国有资产经营收益没有依据所有者的身份取得产权收入,那么目前这些收益是如何分配的?形成这种结果的制度原因何在?

  刘尚希:所有权的最终体现是收益权,否则所有权就是空洞的。就国有资产而言,现在我们的国有独资企业基本上是上交税收,其余利润全部留给企业了,股份制企业的国有股权的收益,也基本留在企业里。实际上国有资产收益没有纳入到整个公共财政框架里头,国有产权并未得到体现,这跟一般的经济学原理就不吻合。

  《21世纪》:那么如何处理国有资产的收益归属问题?

  刘尚希:原则上,一个国家只能有一个公共财政,不能放在另外一个部门或另外一个渠道分头进行控制,几个部门同时掌握分配权,就会乱套。另外,也不能因为国有资产收益和税收性质不一样,就应当分开管理,这种理论和这种说法也站不住脚。

  《21世纪》:为什么当初没有把国有资产经营收益明确?

  刘尚希:改革很多不是说事先设计好了的,基本上是摸着石头过河,我们的改革基本以问题为导向的改革,也就是哪儿的问题比较严重了,就先从哪里改革入手。

  所以改革开放先从农村开始,解决吃饭问题,后来转移到城市,解决国有企业的效率问题。1983年1984年搞两步“利改税”,1987年搞承包制,上个世纪90年代建立企业制度,直到现在国有企业改革的效率问题始终都没有真正的解决,国有资产收益归属问题也一直是模糊的。

  《21世纪》:在公共预算体制下该怎么厘清这些问题呢?

  刘尚希:其实问题很简单,因为都是财政拨款,出资人实际上就是财政部,而且如果国有企业出了问题,还是财政部来出钱解决问题,出资人实际上一直都是存在的。

  一个国家只能有一个公共预算,公共预算里面的钱是由政府的权利形成的,包括税收、收费、资产性收益和资源性收益,都应当纳入统一的预算。无论是从西方的政府管理角度来理解,还是从我们自身的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来说,都应当这样做。

  一些制度成熟的国家编制资产负债表,政府的管理理念按商业化的模式来操作,把国家当一个大公司来看,有资产和负债表。核算资产有哪些,包括经营性资产和非经营性资产,以及资源,甚至还包括你所有的文物古迹,都应当在这里面体现。然后核算有多少负债,有多少权益,形成统一的一个预算的盘子,管理就有很好的基础了。我们现在没有这个资产负债表,预算只管流量的这一块,主要是税收,所以我们的这个财政事实上不完整,没有管理存量和资产性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