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财经新闻 > 正文

换一个视角看“审计风暴”

2008-02-15 00:00 次阅读

  又是一年一度“审计风暴”,又是一个个“触目惊心”。人们一直在呼唤:让审计风暴来得猛烈些,更猛烈些吧!然而我却一直在隐隐地担忧:李金华年已62岁,这些年的审计风暴,不能不说没有其强烈的个人色彩。再过若干年,我们是否能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这还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如李金华所言:“在工厂几千人艰苦奋斗一年,利润也就是千八百万,那是很不容易的,可是一到国家机关,我发现有些资金一出手一流失,那就是几千万,几个亿,十几个亿,那我心里很不平衡,一度很气愤,审计是有这个能力触及这些问题。”(《新京报》6月29日) 

  我想的问题也许和大家不太一样,我想的不是人为什么会乱用钱,而是相关的机关为什么会有那么多钱供他们肆意支配,要知道,中国可是典型的发展中国家,处处都在喊没钱。也许,《中国青年报》同日的一则新闻可以帮助我们解答这个问题。该消息说:财政部部长金人庆28日向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六次会议汇报关于2004年中央决算报告时说,上一年,我国中央财政收入大幅增长,国家财政实力进一步壮大。金人庆通报说,2004年中央财政总收入15110.27亿元(已扣除新增出口退税指标1275.32亿元),完成预算的109.3%,比上年增长16.9%。全国财政收入达到26396.47亿元,比上年增长21.6%,完成预算的112%。也就是说,中央财政收入占全国财政收入的57.24%还强。而据《中国青年报》2005年1月14日一份报告显示,中国的县乡两级财政只能分享财政收入的20%左右,而县乡以下却关系着全国80%亦即10亿以上的民生。 

  再看看6月17日新华社根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材料发布的一幅图表。从图表来看,2000年国家财政收入是1.3万亿元,2004年上升到2.6万亿元。仅四年时间,财政收入就翻了一番,而工资占GDP的比例,1989年是16%,2003年则下降到12%。根据中国社科院经济所李志宁的研究,从70年代末以来,“工资总额”在GDP中所占比重逐年走低,23年里有16年的工资比重比上年低。特别是到了90年代中后期,下降的速度更快,90年代末比1980年下降约5个百分点。以2002年为例,居民工资总额大约在1.2万亿元左右,占当年10万亿元GDP的12%和城市居民3.7万亿元全部可支配收入的33%。 

  两厢结合,说明了什么?说明了国民创造的财富大部分被国家拿走了;而被国家拿走的部分,又大部分被中央财政拿走了。当然,公民的可支配收入并不只有工资一项,但除了工资收入、兼业兼职、资本利润、技术等收入以外,还有相当一部分就是以腐败形式表现出的转移收入,这部分收入是通过挖国家财政的墙角获得的。 

  我们不能简单地认为中央财政收入占国家财政收入的百分之五六十就一定不合理,同样也不能简单地认为国民工资收入少于财政收入就一定不合理。问题在于,在国家的财政预算普遍地缺乏科学安排和刚性约束的情况下,相关国家机关拥有过多的财政支配权绝对不是件好事情。钱太多了,又缺乏强有力的权力制约和科学安排,想不腐败都难。在这种情况下,靠审计风暴来擦屁股,再怎么严厉的审计风暴,都只是聊胜于无的事后补救,是怎么也擦不干净的。 

  而在这些问题的背后,我以为更值得关注的问题,还不是“触目惊心”的违法违规现象,而是财政预算本身权利和义务的严重不对称。放眼望去,我国的全民社会保障事业大部分人缺失、少部分即使拥有也很不全面的状况依然如故。2004年社会保障补助支出195.66亿元,完成预算的402%(可见预算之低),主要是执行中用部分超收收入补充了全国社会保障基金;我国的卫生医疗保障事业已经由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世界领先落到今天的世界落后地位;国民的教育支出已经“荣登”世界最高行列,教育质量却急剧下降……在国家财政实力“不断壮大”的同时,我们似乎并没有看到民众也因此而富强的和谐图景:国富,然而民众有些“弱不禁风”,一个孩子上学、一场疾病就可以把全家打趴下。而国家也未必因财政实力壮大而愈显强壮,反而因权力可控资源太多而不断看到各种腐败和违法违规现象。 

  亡羊补牢,何如未雨绸缪?在这个意义上,我宁可不要审计风暴,而只要国家税收的公平公正和国家预算的科学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