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财经新闻 > 正文

3月19日《经济日报》头版报道:河北国企改革有效推进

2008-02-15 11:56 次阅读

 

“阳光操作”防止资产流失 “规范改制”提升经济效益

 

河北国企改革有效推进

 

本报记者 向清凯

 

记者赴河北采访国企改革,省国资委负责人一句话“开门见山”----“河北国企改革力度前所未有,但既没有造成国有资产流失,也没有给社会带来不稳”。

 

前所未有的改革

 

河北是我国的工业大省,其国有企业比重高达71%,国有经济布局较广,战线较长,以往的问题也具普遍性:经济效益低下,企业活力和竞争力不强。从2003年开始,河北省连续两年将国企改革放在全省经济工作的重要位置加以推动,力度之大,前所未有。按省国资委主任王增力的话讲,:“任务重,难度大,所以必须跑得快。”

为解决国企负担沉重、竞争乏力问题,河北2003年集中4个多月时间完成了省属29户有办社会职能企业的分离工作,当年就为企业减负4个亿。2004年又完成64个辅业单位改制,涉及总资产23.2亿元。在产权制度改革、职工劳动关系调整、强化国资监管等关键问题上,也都动作不小。去年,邢钢、华药等国有大型企业增量式改制取得重大突破;市县属国企改制面已达95.2%;省直厅局属101户企业与主管部门脱钩;全省739户中小企业国有资本全部退出;成功实现了邯矿集团与张家口盛源煤矿、康保煤矿的联合重组,石钢通过参与石焦改制方式实现了联合重组;对2000年以后积累下来的51个政策性破产项目,去年终结了30个,12个正在实施。与此同时,他们抓紧了国企职工劳动关系转换,去年省属企业中辅业改制共分流安置职工2 .5万人,经联、石化、邢钢等企业整体改制共转换职工身份1.35万人,101户省直厅局属企业改制脱钩转换职工身份2846人,市县属新改制和二次改制企业涉及的19.6万国有身份职工中,有15.2万人转换了身份。

 

“笨”办法更有效

 

这样短的时间,这样大的动作,“啃”下这么硬的骨头,既未出现资产流失,也没引起社会不稳,原因何在?王增力认为,“关键在于我们坚持规范操作,把防止国有资产流失放在首要位置,同时坚持不将职工简单地推向社会。”他说,有人将这种规范改革的办法戏称为“笨”办法,但对国企改革的操作层面而言,“笨”办法或许正是最有效的办法。

设置层层关口,规范国企改制,确保国有资产流动而不流失。一是出台了《河北省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实施办法》,并制定了与其配套的22个规范性文件;二是把好国企改制源头关。企业报送的资产损失认定和核销,都必须经过有关业务处室共同复审,提交主任办公会研究后,分别在省国资委网站和企业公布,接受社会和企业职工的监督,损失数额较大的须报省政府审批,同时强化对造成国有资产损失的企业领导人的责任追究。据统计,2004年30户清产核资企业申报资产损失57.84亿元,中介机构审核确认51.47亿元,经省国资委审核拟同意核销31.35亿元,不予核销26.49亿元,严把了资产损失核销关;三是把好国企改制出口关。明确规定企业国有产权必须进场交易,公开竞价,防止暗箱操作。

针对国有企业改制中风险规避难问题,他们引入律师服务国企改革工作机制;针对国企改制中职工权益易受侵犯的问题,他们明确规定在操作国企改革过程中,职工安置方案必须经过职工大会或职代会审议,凡不能通过的一律不准实施,并相应建立了省国有企业改制重组和破产过程中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的联席会议制度。他们公开选聘确定资产评估机构、评估结果对国资委负责的做法,也在全国引起了较大反响。

河北还在规范改制方面搞了个“阳光操作”流程,即清产核资----财务与离任审计----资产评估----资产处置都要向社会公示,并做到公开交易。王增力说:“一开始找我的人挺多,后来就没人找了,因为找我也是白找。通过公开透明的操作、集体决策,即使有想搞猫腻的人,他也难以下手。形成这样一种机制,国企改革就好办了。”

规范还体现在对待银行债务上。他们认识到,“不是为改革而改革,而是要真正为企业长远发展创造条件,必须实现多赢。”正由于此,河北通过与东方资产管理公司协商,出资1亿元回购对该省外贸系统20多家企业的债权;邯郸矿业集团在并购张家口盛源公司时,与国家开发银行协商后,共同解决了后者长期欠开发银行的贷款。双方对合作都很满意。

 

从滞后到率先

 

经过两年努力,国企改革一度滞后的河北已在全国创造了几个“率先”:率先研究起草了《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暂行办法》,并以省政府令下发实施;率先出台了《省属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暂行办法》;率先出台了《省国资委公开选聘资产评估机构工作程序和评分标准》;率先从监管企业国有资本收益中提取部分改革专项资金;省属企业分离办社会和主辅分离辅业改制也走在了全国前列。

河北规范国企改革的经验,得到国务院有关部门的充分肯定,省国资委已分别在全国性会议上介绍了其分离办社会和国资监管的经验。

改革的效果也开始逐步显现,全省国企经济效益明显提高。去年,省国资委监管企业实现销售收入同比增长45%;利润同比增长30%;上缴税金同比增长29%;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率达105%。

            (原文刊登于2005年3月19日《经济日报》第一版)

 


来源:宣传和群众工作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