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9日,银监会主席刘明康在2005年的工作计划中提到,“今年,银监会将根据国务院关于邮政体制改革的统一部署,组建邮政储蓄银行,并将其纳入银行监管体系”。寥寥几十字,却引起了业界的广泛关注,因为这是官方对传闻已久的设立邮政储蓄银行的首次明确表态。
果如刘明康所言,邮政储蓄银行的成立无疑将成为金融界的一件大事。邮政储蓄自1986年开设以来,目前已拥有3.15万家分支机构和2.5亿个储蓄帐户,存款余额超过1万亿元人民币,占储蓄总额9%以上,仅次于工、中、农、建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位居第五。因此,有金融界人士认为,新组建邮政储蓄银行将成为仅次于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另一艘金融“航空母舰”。
但当记者就此向国家邮政局的有关人士求证时,邮政部门有关人士却以“没有听到这个消息”、“没有收到有关文件”作答。
处境尴尬的邮政储蓄
人民银行在1986年恢复邮政储蓄,最初的用意在于通过邮政系统的庞大网点有效地回笼货币,从而降低通货膨胀的压力。而邮政储蓄也不负众望,成功回笼了大量的闲散资金,实现了人民银行的初衷,而在邮政储蓄所吸收的存款中,来自农村地区的比例高达70%,邮政储蓄也由此成为农村资金的巨大“蓄水池”。
但当通货膨胀形势好转以后,邮政储蓄的尴尬处境却逐渐显现。
与其他商业银行绞尽脑汁寻找优质的贷款客户不同,邮政储蓄资金是“皇帝的女儿不愁嫁”。邮政储蓄存款全部转存到人民银行,并由人民银行支付转存利率,而该利率远高于邮政储蓄系统支付储户的利率。同时,为了补贴邮政系统的大量支出,央行承担了4.131%的高转存利率。邮政储蓄也由此成为全国惟一一块没有任何坏账之忧的金融资产。
资料显示,自1996年至2002年人民银行连续8次降息,但邮政储蓄的转存利率仍远高于同期商业银行交存央行的准备金利率。 由于邮政储蓄可以坐享巨大的无风险利差收入,导致邮政储蓄系统吸储的积极性非常高,邮政储蓄存款余额每年以1400亿元左右的速度增长,人民银行支付的利息也在不断增加。仅2002年,央行就向邮政储蓄支付了180亿元的转存利息。邮政储蓄利息支出,已经越来越成为央行的一个沉重包袱。
因此,早在邮电未拆分时,国家就开始酝酿将邮政储蓄从邮政中独立出来,成立邮政银行,1997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人民银行首次提出通过组建邮政储蓄银行来解决转存政策所带来的各种问题。
1998年邮政与电信分家后,国家对邮政补贴的金额逐年递减,但上述“明补”的大幅度下降是有前提的,即邮政依靠邮储的利润进行“暗补”。
而到了1999年,国务院和人民银行明确批复表示同意邮政储蓄银行成立,只等挂牌。但涉及到的方方面面利益错综复杂这一改革模式一直没有下文。
2004年年初,操作邮政改革方案的“方向盘”由央行转至发改委,参与者还有财政部、央行、银监会等部门。
不改革没有出路,但改革又难免造成阵痛。因为事关重大,政府部门采取了极其谨慎的态度。邮政储蓄银行的成立也一直停留在论证阶段。但有关方面也意识到,改革迟迟不能启动,改革的成本会越来越高,问题也会越来越多。长痛不如短痛,从刘明康明确的表态来看,邮政储蓄的改革已经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