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2004年底,我国累计实际使用外资5621亿美元。有人担心我国引进外资是否太多了——
尽管去年加强宏观调控伊始,很多人曾担心外商来华投资会减缓,但商务部的新近报表显示:2004年,中国实际利用外资606.3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3.3%,历史性地突破600亿美元。
截至2004年底,中国累计实际使用外资金额5621亿美元,累计使用外资存量约2100亿美元。
外资投入产出的效率较高
外资占中国工业、税收比重增升的同时,投资比重却没有成正比地加大,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从1979年7月1日颁布《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起,中国吸收外商直接投资(FDI)已有25个年头,其增势基本稳定,并不断刷新纪录,即便是在世界跨国直接投资持续大幅下滑的大背景下,中国FDI仍一度跃居全球第一。
随着总量规模的扩大,外资渗透到国民经济方方面面,比如:
外资企业工业产值占全国工业总产值比重,1992年为7%,1998年为24%,,现已占到1/3,工业增加值占全国工业增加值的28%; 外企税收占全国工商税收比重,1992年为4%,1995年为10.9%,现已占到1/5;实际使用外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1992年为7.5%,1994年为17.1%,现保持在10%左右;可以看出,外资在中国工业、税收中的比重增升的同时,投资比重却没有成正比地加大,说明外资投入产出的效率比较高,也表明目前并非外资占中国经济比重最大的时期。10%的比例,低于12.2%的世界平均水平,甚至低于10.3%的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
外资企业出口占全国出口比重现已超过57%。具有外向型天性的外企无疑已成为中国对外贸易的主力军。外商投资的近17万家工业企业对外依存度(即出口额占其工业产值的比重)为45%左右,大大高于国内其他类型工业企业近30个百分点。
怎样看待目前争论的两大焦点
从安全性看,FDI并不足以控制或垄断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行业;从影响力看,25年来国内企业正是在市场竞争中实现了发展壮大
但是,目前从国内不同层面传来一种声音:中国引进外资是不是太多了?
商务部研究院外资研究部主任金伯生说,这一轮的争论主要集中在两个问题上:一是引资太多会危及我国经济安全;二是外资带来的某些竞争会对国内企业产生不利。
金伯生认为,这两种担心都是不必要的。从安全性看,外商直接投资并不足以控制或垄断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行业。2002年,我国发布新版的《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其中将生产行业划分为四类,分别是鼓励、允许、限制和禁止外资进入的。因此并非所有行业都对外资敞开。从中外企业竞争看,25年的引资实践证明,我们的企业正是在市场竞争中实现了优胜劣汰、发展壮大。何况,我国加入WTO的3年多来,对服务业等最敏感领域的开放是渐进式的,外资并未对国内主要产业形成明显冲击。
商务部外资司司长胡景岩指出,从各行业实际利用外资的数字比例看,外资只是在少数行业占有较大份额,如占到我国机电产品销售额的70%,高新技术产品的84%。总体来讲,目前外资并未形成垄断,外商投资企业的销售额中40%为出口额,其内销占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例不到15%。
多与少的标准是什么?有人认为,FDI占中国GDP的比重已超过40%,大大高于发达国家及亚洲国家和地区。2003年FDI占全国进出口总值的55.5%。而马来西亚是45%,新加坡是38%,墨西哥是31%,韩国是15%,加之独资企业所占比重显著加大,中国经济对外商直接投资依赖过重已成事实。
对此,有关专家指出,按国际计算方式,将多年累计使用外资金额总数与某年GDP相比不符合国际通则。2004年底,中国累计实际使用外资存量约2100亿美元,FDI占中国GDP比重约16%,低于不少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况且,并不能说FDI占外贸总值之比超过55%,就意味着依赖过重。
衡量外资多少不能简单看数字
我国人均引资不到47美元,衡量外资规模多与少,应看引进的外资是否对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有益
衡量外资规模是多还是少,不能简单地看几个数字或比例,而应看引进的外资是否发挥了应有的作用,是否对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有益。改革开放以来,外商投资对我国经济发展功不可没,吸收外资的意义已远远超出了资金本身。它们带来的不单是“真金白银”,还有国际领先的技术和管理经验,其人才效应及其波及作用不容忽视。更为重要的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我国就业矛盾。据了解,外商投资企业直接就业人数占全国城镇劳动就业人口的比重超过10%。另外,到2004年6月底,我国现存注册外商投资企业约24万家,仅占全国注册企业总数的3%。
按照2004年中国实际引资606亿美元算,13亿人口人均不到47美元。而2003年发展中国家集聚的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吸收FDI为497亿美元,5.1亿人口人均99美元。再看周边的亚洲国家,2003年马来西亚吸收FDI人均106美元,韩国吸收FDI人均78美元,都高于中国。
目前实际利用外资总额为5600多亿美元,其实并未扣除折旧和外商出于经营考虑的撤资。按照国际通用的“固定资产余额”推算,2003年在华FDI存量只相当于我国当年GDP的18%,低于27%的世界平均水平。
我国防止外资风险工作卓有成效
外商来华直接投资在规模扩大的同时,产业、地区结构也发生明显变化
金伯生说,根据新版《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我国利用制定和调整产业政策,不仅是鼓励外商对华投资,对有些行业也进行限制甚至禁止,就是为了防止外商对华直接投资风险。改革开放以来,我们防止外资风险的工作还是卓有成效的。
商务部新闻发言人崇泉指出,应注意到,外商在华直接投资在规模扩大的同时,产业和地区结构也在发生明显变化。从产业结构看,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等高技术领域吸收外商投资持续大幅增长;外商以多种方式投资设立研发中心近700家,跨国公司在华设立地区总部已逾30家;钢铁、水泥、电解铝等行业新增外商投资得到有效遏制。
从地区结构看,东北老工业基地吸收外资大幅增长,黑、吉、辽三省外商投资新设立企业数、合同外资金额、实际引资金额同比分别增长9%、40%和78%;东部继续保持主体地位,占全国八成以上;中部增势强劲,规模正在攀升;西部相对增长较弱,但其合同外资金额增幅也比全国平均增幅高26个百分点。外商投资企业履约率也升至50%。
我国利用外资没有过剩
外资不降反升,是因为宏观调控与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大趋向基本一致。关键是引资更应注重选资
“钱往高处走”,联合国贸发会议发布的权威报告称,中国仍是全球最具吸引力的投资国之一。金伯生说,跨国公司把投资筹码押在中国,两张“王牌”是挡不住的诱惑,即相对廉价的劳动力资源和绝对广阔的消费市场,这两项吸引外资的最基本因素没变。随着我国对外资、合资企业在外资比例、国产化程度、外汇持有量和出口方面的要求逐渐取消,随着我国履行加入WTO承诺的逐步到位,来华发展并实现本土化生产的跨国公司会越来越多。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投资环境的日益改善,调控带来的积极效果,加之中国成为跨国企业全球产业链中的重要一环,外商在华投资升温是必然的。
当然,我们也应看到引资外部环境发生的深刻变化。开放初期,引进外资主要是解决资本缺口。而今,从商品市场看,目前全国600种重要商品中,约有85%的商品供过于求,而仅有为数极少的商品供不应求。从货币市场看,我国已由资金短缺,贷款高于存款,转为存款大大高于贷款,到2004年底银行存贷差达到6.48万亿元人民币。
还有,部分地方在引资过程中不考虑资金效应、社会效应和生态效应,盲目招商引资,重数量轻质量,有的地方官将合同多少作为政绩指标。长此下去,将影响我国的产业政策、货币政策和宏观调控的最终效果。所以,引进外资必须要以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项目为主流,使其更加符合我国结构调整和产业发展方向。
近期,大量有较高“含金量”的制造及研发环节从发达国家向外转移,跨国直接投资也从制造业外包为主转向服务业外包为主。联合国贸发会议预计,全球服务外包总值以每年30%—40%的速度增长。国际上吸收外资的竞争将会更趋激烈,但也为我国扩大外资盘子提供了难得契机。引资更须选资,只要有利于提高利用外资质量和溢出效应,有利于实现新型工业化和可持续发展,外商是会理解和欢迎的。面对调控,外商来华投资不降反升,正是因为调控与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大趋向基本一致。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王梦奎近日指出,我国不存在利用外资额过度的问题。当前全球吸引外资的竞争越来越白热化,我们不能掉以轻心,应继续积极、合理、有效地利用外资。关键是提高引资水平、优化引资结构。
作为外商眼中的投资热土,我们应当跳出所谓“多与少”的论争,保持吸收外资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莫要错过了来之不易的发展机遇。
|